又到了帮汽车圈写「述职报告」的时刻。
如果说销量KPI是车企们一年一度的常规操作,那汽车圈如今「吹牛」的半边天,都是靠「智能电动车」撑起来的。
智能化、电动化给汽车行业描绘出了无数美好的前景,也创造出了无数「画饼」的机会。然而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一个个目标在说出口的时候,可能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遇到哪些坎儿。毕竟在这条路上,不仅没有往年的KPI可以借鉴,甚至连过河的石头都没有。这也让每一个关于智能化、电动化的目标,听起来都像在「吹牛」。
正是在年底回头观望,才让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听起来略显夸张的目标都是在「吹牛」,也并不是每个「吹牛」的结局都是被打脸。
看看那些汽车圈在技术领域吹下的牛实现了多少,那些试图改变我们生活的设想实现了多少,正好能看清智能电动车正在向哪条路狂奔着。
那些直戳续航焦虑的「饼」
如果电动车有原罪,那大概就是「续航焦虑」。
从来没有哪项指标让车企和用户都如此上头,在续航、充电、电池上下功夫,总能直戳用户的内心。因此,车企们直戳续航焦虑画出来的饼,也相比其他领域更多、更直接一些。我们挑选其中翘楚来看看。
01
「公里续航」
细数吹过「公里续航」这个牛的车企,估计能占据了汽车圈的半壁江山;剩下的另一半,则还在纠结「一箱油都开不到公里,电车续航为什么要这么长?」
抛开「需不需要」来看,我们不得不承认,公里续航这个牛在年被实现了。
前有埃安通通过对电池包的优化,使量产车AIONLXPlus的CLTC续航达到km;后有奔驰EQXX概念车通过对能效的极致优化实现了单程公里的长途奔袭。
当然相比于计较公里续航有没有必要,这更像是一场秀肌肉:无论是堆电池包,还是优化能效,公里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,无论是在电池密度层面,还是能量效率层面。至于是否真的需要公里续航的量产产品,那就是市场的考量了。
02
「kWh半固态电池」
这个「牛」是前面「公里续航」的子命题,正是因为有公里续航这个目标,各家才在电池上绞尽脑汁:kWh半固态电池、石墨烯电池等等,都是为了长续航提出的概念。其中最被寄予期待的,当属蔚来的kWh半固态电池包。
年初的NIODay上伴随这ET7一起亮相的,是搭载了kWh电池包、续航里程达到km的版本。官方介绍称,这款固态电池采用了超高镍正极、预锂化硅碳负极和固态电解质(含固态和液态),能量密度能达到Wh/kg,续航最高可达公里以上。
不过直到年最后一周,kWh电池包还是没能如期在Q4跟大家见面。根据李斌的回应,kWh电池包还在进行准备工作。
不过临近年底,kWh电池包又来了一次另类的亮相,我们在平安节NIODay上发布EC7身上又看到了它的身影,不知道要迟到多久呢?
03
难产的电池
自从年电池第一次亮相,在随后的每一次特斯拉发布会上,它都会成为媒体追问的焦点:什么时候开始生产?什么时候能量产?
单体密度提升5倍、成本降低56%的电池被是做能带来产业链变革的技术。在一年前的财报会上,马斯克也给出了电池投产的deadline:「今年Q1在奥斯汀工厂投产,年底每年能生产Gwh,满足万辆车使用。
如今一年过去了,经历了漫长的产能爬坡。年初,奥斯汀工厂的第万个电池下线,能满足辆ModelY使用;到第三季度,的产量终于能做到每周能满足辆汽车使用。按照年初的设想,刚达到预期产能的4%。
(第一批搭载电池的ModelY)
连首批交付的Semi都依然在使用电池。看来等待「难产」的电池的日子还要很漫长。
04
「充电5分钟续航公里」
都说智能汽车越来越像智能手机,最像的还是这句可以无缝切换的宣传语:「充电5分钟,续航公里。」
究竟是谁在汽车圈第一个喊出这个口号,已经没法溯源了,不过喊过这个口号的车企数不胜数:小鹏、广汽埃安、东风岚图、北汽极狐……
能让他们喊出这个口号的原因是同一个:V高压平台和超快充技术。
如果从产品层面来看,这个「牛」已经实现了:小鹏G9、北汽极狐阿尔法S、AionVPlus70、奥迪e-tron,甚至更早的保时捷Taycan,这些在车型在年都能支持kW甚至kW的超快充,从理论上满足「充电5分钟续航公里」。不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,V高压的新车已经提了,支持kW的超充站还在路上。
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最早推出kW超快充技术的特斯拉。年第一座V3超充站在加州超级工厂落地,到年底,全球有超过个单独到超充桩,国内落地了0个超充桩,快充网络铺设的足够密集。可时至今日,我们在实际使用中依然能遇到V3超充桩功率远远达不到最大kW的情况。
从「充电5分钟续航km」的车型和技术落地,到用户能够真正在生活中使用到,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。
自动驾驶的路,还要走多久?
年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迎来了一波复兴,无论是传感器、算力、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在量产车上的计划上车,都让这个行业里的人仿佛看到了春天。
我们在去年的车展上看到了50颗传感器的Robotaxi量产车、看到了「4颗以下请别说话」的豪言壮语、看到了城区高阶辅助驾驶demo的秀肌肉……这些都让我们一度相信,年是自动驾驶行业飞起的一年。
不过年,好像脚步又一次放慢了。
01
车圈跳票王FSD
「年内,将向全球所有搭载系统的车型推送FSD。」
这大概是马斯克在略显保守的Q4财报会上说出最有激情的一句话。讯号一放出,身边关于「国内会不会推送FSD」的猜想一片。
不过事实证明,跳票王的操作一般人是想象难以预判的。
截至年AIDAY,FSDBeta版本已经有16万名用户在使用,相比一年前翻了80倍。11月FSDBetaV11版本开始向测试者推送,随后几周向更多北美用户广泛推送。V11采用单栈系统,更流畅,判断更智能。
据特斯拉的一家供应商TroyTeslake称,目前大约有35.92万特斯拉车主购买了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,其中26.47万用户在美国。这样看来,推送规模已经超过了60%。不知道从60%到%还需要更新多少次?
02
城市高阶辅助驾驶的「期货」
如果说FSD是国外车企的代表,那国内高阶辅助驾驶的代表,就是各家名字各异的城市高阶辅助驾驶,小鹏叫它城市NGP、蔚来叫NOA、极狐叫NCA、毫末叫NOH……(NXX三个字母的排列组合都快不够用了)
期待值的起点大概是年上海车展期间,华为用极狐demo车展示了一段城区高阶辅助驾驶的测试视频,拉高了大家的期待值。以小鹏为代表的国内智能驾驶高端玩家也喊出了「年上半年城市NGP落地」的口号。
从上半年到第三季度,小鹏城市NGP终于在广州落地,为了实现这个效果,代码量提升6倍,感知模型数量提升至4倍。而目前只能在广州城市路段开启,其他城市的推送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、高精地图推进等等。
城市高阶辅助驾驶这条路上的伙伴们也一样,号称「全球首款搭载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」的极狐阿尔法SHI版10月在深圳城区开启了城区NCA的推送,12月在上海推送,可基于高精地图实现自主巡航、无保护路口通行、近距离加塞处理等操作。
老实讲,不能进入城市的辅助驾驶系统,算不上真正的落地。城市路段复杂的路况、密集的车流、无规律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等等,更考验高阶辅助驾驶技术。城区高阶辅助驾驶,一城一池的较量,也需要一座一座城市来慢慢推进。
03
「3年,30座城,台车」
Robotaxi的「热胀冷缩」
如果你恰好在年年初和年尾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rc/48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