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,机友们都在用智能手表吗?
智能手环也算。
机哥盲猜,机友们应该已经用了好多年了吧~
机哥之所以突然问这问题。
是因为啊,这天我看到了一个报道,多少是把网友们搞得忧心忡忡——
据说,有网友喜提果子新出的AppleWatchS8还没多久,就出现了手腕红肿、灼烧感的情况。
好端端的个手表,怎么就把人搞出“烧伤”了呢?
再加上前段时间,AppleWatch爆炸的新闻层出不穷。
正所谓,要爆炸,先发烫。
所以这次AppleWatch居然把人给“烫伤”的事情,多少是和爆炸,有些“剪不乱理还乱”的关系在内。
也就不禁让人回想起,曾经被Boom7所支配的岁月了。
难不成,果子也要步三星后尘,走爆炸那条出圈路了嘛...
诶,机友们先别慌。
常在数码圈冲浪的机友就知道。
智能手表戴久出现红肿,甚至是灼烧,其实是一件很“习以为常”的事情,也不仅仅是苹果有。
华为,有。
小米,也有。
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它是个智能手表,就都有一定概率会出现手臂红肿的情况。
...
但这,是“正常”的吗?
当然不是。
咱今天,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情。
一般来说,导致手腕出现红肿、灼烧的原因,有三种。
第一种——
设计缺陷
想必机友们也都知道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圈的内卷,越来越多的功能、传感器,都被一股脑的集成在了这一小小的表身里边。
血氧、心率、体温、血压...等等之类。
想要测量出准确数值的前提,就是要我们尽可能的紧密佩戴。
这是可以理解的。
毕竟,不紧一点、不近一点、不亲一点,它怎能知晓我的深浅呢。
辣么问题来了——
你说的这个紧,是要有多紧啊?
什么“不要太紧、不要太松”,说了不也等于白说嘛!
我想,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机哥一样。
都是把表带,调到不能再调小的那个档位吧?
没办法,这又不是量身定制的表带。这孔位,多一档会松,少一档会紧,咱宁可紧密一点、难受一点,也总比它松松垮垮的好嘛。
可问题恰恰是。
正是因为表身与皮肤贴合的过于紧密,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式环境,使得空气无法顺畅流通。
这时,但凡咱们再出一点汗,与那无处不在的细菌双剑合璧...
乖乖,这哪里是戴表啊。
这分明就是一块纯天然、无污染的细菌牧场好吧!
这红肿、这发炎,你不想它,它都会自己找上门啊。
同样的原理,同样的情况。
也是在以AirPodsPro为首的一众入耳式耳机身上,应接不暇。
这要怪,就得怪这些厂家,「人体工程」学得太好了...
由于入耳式耳机那独特的耳塞设计,使得它能足够深入我们的耳道,并被耳朵紧紧包裹。
你想啊。
柔软湿润的耳垢、完全密封的耳道、无处不在的细菌…
这细菌牧场的核心要素,甚至比手表的都还要齐全,这会可就不是红肿、瘙痒这种小打小闹的级别了。
人家,分分钟就是个中耳炎警告。
所以,解决因佩戴姿势不对,造成的皮肤炎症的最好办法就是——
调松表带
如果机友们是卡扣式、没法自适应调节的表带,也可以选择那些魔术贴、皮革、金属、编织的表带。
对质量没强求、不求官方原配的话,某宝小十几二十块钱也能解决。
但是,机哥这里要说个但是了。
机友们先别急着去买新表带。
咱们还是得再斟酌、判断一下,自己会不会是第二种红肿炎症的情况——
材质过敏
诚然,机哥相信苹果、华为、小米等一众厂商,都会在产品设计之初,就考虑到了敏感材质这一要点。
那些容易引发过敏的材质呢,肯定早早的就被剔除。
而且,整机肯定也通过了皮肤科专家鉴定、毒性分析等等之类的测试,确保我们收到手的机机,都是妥妥的好机。
但奈何,这世界上的人真的太多太多,各自“专属”的过敏原也是数不甚数。保不齐在座的每位机友,都能在万千种物质中找到一个“天作之合”。
就比如说,金属「镍」(niè)。
由于金属镍,是一种耐腐蚀、抗氧化的优质金属,所以常用于耳机、手机、手表等各种合金数码部件之中。
虽然它们的含量很少,应该都符合国际标准,对人体不至于造成什么伤害。
但如果是过敏...
可就不能按这个标准来咯,这玩意一点都不能沾。
第二个常见的过敏原,「丙烯酸酯」。
也是一个被国际公认过的过敏材质。
因为它是一种材料粘合剂嘛,就像我们炒菜必须放点盐一样,「丙烯酸酯」也是广泛出现在各种塑料、橡胶的材质当中。
就比如我们的表带。
可能有的机友会觉得,对塑料过敏,多少有些天方夜谭。
但其实吧,还是挺多人的。
机哥前两天逛小红书的时候,就看到一位网友,居然对手机的素皮材质过敏。
说起来。
素皮后盖一般都是由PU材质制成的,这个PU材质叫「聚氨酯」,说白了也还是一种塑料。
而且,「聚氨酯」的运用更加广泛普及、更加亲肤。
你们用过的...
啊不对,你们从来没有用过的*套,主要材料也是它。
所以,大家如果真的出现红肿症状,最好还是查清过敏原才好判断。
但机友们也不用太慌。
大家如果真的是对镍、丙烯酸酯过敏的话…可能早十几年前就发现了。
塑料材质,自然不用多说,如今到处都是。
金属镍,除了数码产品上十分常见,咱们家里的电镀、不锈钢水龙头里边也有。天天摸它,不也没看到大家过敏么~
所以,这样一番排除下来,灼烧的罪魁祸首,应该就是它了——
低温烫伤
想必「低温烫伤」,这是一个对大家很熟悉,但又很陌生的词。
简单来说。
低温烫伤,就是指我们的身体,长时间接触41~45度物体后产生的一种慢性烫伤。
关键词机哥圈出来了哈——
40度and长时间
有的机友就会说了:
长时间我懂,但是手表,怎么会上到40度这么高的呢...
诶。
这,就得怪厂商们了。
想必大家都知道,智能手表、手环这一类玩意啊,只要戴上,它就会进入一个时刻运行的状态。
白天如此,睡觉自然也不例外。
你睡了,它们可没睡觉哈。
不然,我们也就看不到睡眠期间,我们的心率、呼吸、睡眠深度...这些详细数据了呢。
所谓,有利也就有弊。
这么多的传感器集体出动,运行时必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...当然,在正常情况下,肯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。
但低温烫伤,要的就是不正常的情况。
就比如手表遇到Bug、运算错误时,它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热量,引起机身发热。
一不小心,就冲40度多度了。
40度,虽然看起来很高,但和人体正常的36度其实也没差多少,感知也不会怎么明显。
再加上,我们又处于深度睡眠状态,喊都喊不醒,也就别提这小小的4度之差了...
一晚上过去,低温烫伤,不就来了吗。
所以说啊,这智能穿戴设备的芯片功耗,还是有蛮大的下降空间。
不求太低,至少也不能让它烧到40度以上嘛。
说起来。
低温烫伤,其实也不止发生在智能手表之上。
早些年,就有很多一边充电、一边煲电话粥睡着,醒来就“喜提”低温烫伤的新闻。
但和手腕烧伤相比,他们就惨多了,直接烧脸上破相。
所以说了这么多,怎么避免手表抽疯所带来的低温烫伤呢。
难道,真得等厂商们在未来推送补丁、OTA升级来修复么?
远水救不了近火。
在此之前,除了关闭没必要的传感器,降低手表、手环的功耗之外。
最好的,也是目前最万无一失的办法——
别戴着睡觉
图片来自网络